打开视频,通常一开始映入眼帘的就是出生年、月、日、时。这大家伙都知道,自己的生日嘛。但接下来,屏幕上开始蹦出一些字:甲、乙、丙、丁……子、丑、寅、卯……然后是各种组合。哎呀,光是这些 天干地支 ,一晃眼就够把我绕晕的。视频里的人,有的是对着白板一笔一画写,有的是用电脑软件演示,指着屏幕上的格子,说这是 年柱 ,那是 月柱 , 日柱 , 时柱 。
跟着视频一步步学 排盘 ,真就像在解一个复杂的密码。先是定 年柱 ,这个相对简单,查一下出生年份对应的干支就好。视频里通常会给个表,或者教你怎么查。我那时候真是边看边暂停,拿支笔在纸上跟着画,生怕漏掉一个环节。那感觉,嗯,有点像回到了小学跟着老师学写字帖,一笔一划都不能错。
再往后,就有点挑战了。定 月柱 ,这事儿不是简单按农历月份来的,它得看节气!清明啊,惊蛰啊,立夏啊……这些节气才是划分月令的依据。视频里讲到这里,语速稍微快一点点,我脑子就跟不上了。得倒回去,再看一遍,再听一遍。特别是跨节气出生的,视频里讲怎么处理,什么上半月下半月,我那时真是听得一头雾水。得另外找资料补充一下,才知道原来 排盘 的第一步就这么讲究,差一天可能就差一个世界的感觉。

然后是 日柱 。这个我觉得是最神奇的,因为它是连续的,每天的干支都不一样,得靠万年历。视频里会强调日柱干支的重要性,说是代表“自己”。这个概念一出来,突然就觉得这个抽象的符号跟自己有了连接,不再只是冰冰冷冷的文字和数字组合。看视频时,我有时会特意跳到讲 日柱 的部分,看看视频里的人是怎么强调它的,那种语气、那种眼神(如果能看到的话),都让我对这个“代表我”的符号充满了好奇。
最后一个是 时柱 。这个更微妙,它跟 日柱 的日干有关,还得配合具体时辰。而且,子时还有早子、晚子之分,有些视频会讲,有些可能一带而过。学到这里,我的纸上已经密密麻麻写了不少东西:出生日期、查到的干支、旁边还画着那个简陋的四方格, 年柱 、 月柱 、 日柱 、 时柱 ,四个柱子像四根柱子一样立在那里。但仅仅是写出来,还远远不够。
视频的魅力在于直观。它能把那些 天干地支 、 阴阳五行 、刑冲合害的概念,通过图示、颜色、甚至生动的比喻讲出来。有的视频老师声音很沉稳,一步步像带着你登山;有的则很跳脱,用一些流行语来解释复杂的概念。我个人偏爱那种讲得慢、逻辑清晰、把每一个 排盘 的理由都稍微点一下的。它不像书本那样枯燥,也不像光是看看软件结果那么空洞。跟着视频,你感觉自己是在“做”一件事,亲手把一个人的生命信息转化成一套符号系统。
当然,看视频学也有它的局限。你没法随时提问,遇到自己卡住的地方,只能倒回去反复看,或者去评论区看看有没有人问了类似的问题。有时候,同一个知识点,不同的视频讲法还不太一样,甚至有点矛盾,那时候就真有点懵了,不知道该信哪个。这就像摸着石头过河,视频给了你一些石头,但河底的情况,你得自己去探。
但话说回来,通过这些 排盘视频 ,我确实对手排 八字 有了概念。虽然现在网上有各种方便的 排盘 软件,输入信息咔嚓一下就出来了,快是快,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自己跟着视频一步步把 年柱 、 月柱 、 日柱 、 时柱 写出来,把 天干地支 、 阴阳五行 填进去,那种对手中符号的感受是不一样的。你知道这个字是怎么来的,那个合是怎么形成的,它背后是根据节气、根据万年历一点点推导出来的。这个过程本身,就是一种学习,一种体会。
学 排盘 ,对我来说,最初可能只是好奇,觉得这玩意儿挺神秘的。但跟着视频学下来,慢慢地,它不再是单纯的“算命”工具,更像是一种古老的文化符号系统。那些 天干地支 、 阴阳五行 ,它们不仅仅用于 排盘 ,渗透在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。了解 排盘 ,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小小的门,窥见这个系统的一角。
那些 排盘视频 ,它们是无数人在互联网上分享自己知识和经验的载体。有的视频质量很高,逻辑严谨,画面清晰;有的可能就比较粗糙,口音重,内容跳跃。但无论如何,它们降低了学习的门槛,让像我这样的普通人,也能有机会接触到这些曾经只流传于小圈子的知识。虽然 排盘 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,后面还有更复杂的断法、组合、大运流年等等等着去学,但至少,通过这些视频,我迈出了第一步,亲手排出了属于我的,或者我朋友的,第一个 四柱八字 。看着纸上的八个字,四个柱子,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,掺杂着新奇、一丝敬畏,还有那么一点点,对未来的想象。学这东西,视频是个不错的开始,但路还长着呢,得自己慢慢走,慢慢悟。
发表回复